在南京的第二日
目标:中山陵
从火车站坐公交bus旅1过去,大概坐了40分钟吧。旅游线路想必都是如此,在城市里各个景点绕来绕去,不过总是能把你送到正确的地点。对于我这种时间多钱少的人来说,是不错的选择。
bus开到钟山的范围之内,马上就感觉到刺眼的阳光变得斑驳,因为道路两旁都是高大的树木。到了山脚下,售票点。看到票价,倒吸了一口凉气:中山陵80元。心里有些犹豫,但是看着其他的游客都在排队买票也就认了。再看看,明孝陵70元,但是如果买一张联票就130元。算了,来都来了,两个都去逛逛吧。
进入中山陵景区,在山脚下,听见一个导游带着一个团说,给你们50分钟的时间,上去再下来集合。可见中山陵其实可玩性并不高,如果仅仅是抱着游玩的态度,这里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
从山下的小广场进去,首先是一个牌坊,上面写着“博爱”。没什么特别的,孙中山所倡导的博爱。刚到南京时,收到移动的短信,说南京是一个博爱之都,还没弄明白,是不是跟这里这个牌坊有关系。顺着一条大路(墓道)走进去一百多米,看到的第二个建筑是供穿行的大堂(陵门),门前檐下正中挂着“天下为公”。穿过大堂马上见到第三处建筑(碑亭):一块巨大的石碑,上书:“中国国民党葬 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。”这块碑在运送到南京的过程中,还把一艘船给压沉了,不过那时候的船有多大,是不是木船就不得而知了。“中国国民党”这个称呼感觉很陌生,历史书上的国民党我不记得有没有中国的前缀,而当前的国民党,很多时候都加了一个台湾的修饰语。中国共产党倒是琅琅上口。
绕过巨大的石碑,就可以远远的看到陵寝(祭堂和墓室),在很长一段石梯之上。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,当膝盖还有些微微作痛的时候,爬上这么长的石梯。爬到最高处,再回首,就看不到这一级一级的石梯,只能看到几个大的台阶。这是每个导游都一定会讲到的。据说是经典的设计。其实就是一个坡度的设置,感觉也不是很有技术含量的东西。
石梯之上就是祭堂了,祭堂的檐下例牌的挂着中山先生的训导。这里是三民主义:民族,民权,民生。三民主义的字牌之上挂着“天地正气”。在写blog的时候,我一边看照片,一边回忆,才发现我把三民主义中的民族记成了民主。
另外在这里的三民主义顺序跟通常说的并不一样:这里实际挂着的顺序从右到左是:“民族,民生,民权”,我们熟知的是“民族,民权,民生”。民族排在第一位很容易理解,无论是推翻清政府,帝国主义或是殖民主义,以及反抗后来的小日本,也都是民族独立运动的一种。民生和民权的顺序就有些玄妙在里面。
我同盟会素所主张者,有三民主义:一民族主义,二民权主义,三民生主义。今民族、民权已达 目的,唯民生问题尚待解决。……民生主义即以富人虽富,不能以富贫人,……吾国资本家尚无,但不可不为富人劝告,予为贫人防备。即民生主义也。 孙中山1912年8月25日《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》
一、国民政府本革命之三民主义、五权宪法以建设中华民国。
二、建设之首要在民生。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,政府当与人民协力:共谋农业之发展,以足民食;共谋织造之发展,以裕民衣;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,以乐民居;修治道路运河,以利民行。
三、其次为民权。故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,政府当训导之,以行使其选举权,行使其罢官权,行使其创制权,行使其复决权。
四、其三为民族。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,政府当扶植之,使之能自决自治。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,政府当抵御之,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,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。 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孙文书《建国大纲》(即1925年4月12日)
似乎同样孙中山所说的三民主义在不同的文件中都有不同的顺序。不过到底是民生重要,还是民权重要。这个倒是中国政府一直用来反击国外对于中国人权状况不佳的武器。
祭堂入口是一座汉白玉的孙中山坐像,穿着长袍。导游的第二个比讲之点:外面入口这里的孙中山雕像是穿着长袍的,而里面棺材上卧着的孙中山雕像是穿着中山装。为什么呢?反映当时国民党内部左右派的争执。左派认为应该穿着中山,右派认为应该是长袍,最后右派胜利,所以外面的是长袍,里面的是中山装。祭堂的穹顶是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党党旗的象征。祭堂四周的墙壁刻着孙中山手书的
《建国大纲》。中华民国建立快100年了,可惜其中的民权:“其次为民权。故对于人民之政治知识能力,政府当训导之,以行使其选举权,行使其罢官权,行使其创制权,行使其复决权。”似乎现在都还没有实现。
祭堂进去就是一个半球的内室(墓室)。墓室中间下陷,放着一口棺材。棺材上有孙中山的雕像。孙中山就葬在这个摆在外面的棺材下几米深处,用紫铜棺装着,然后浇灌上混泥土。
中山陵就这样逛完了。在祭堂的后面还有一个小花园,没什么好玩的,就是一些建造中山陵的墙报。下面就是图片了








